1951年5月26日,志愿军第180师在美韩联军的围困下,形势愈加危急。当天傍晚5点,180师电台接到了来自60军的电报:“向西北方向突围,前往鹰峰集结,我军将派部队接应,马里坪以北便是我军阵地。”然而,当180师抵达鹰峰时,他们震惊地发现,那里已经被美军占领,而且史仓里方向也已落入敌手,180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
第538团和第539团曾多次尝试突围,但每次都遭遇惨重损失。无奈之下,师部做出了分散突围的决定。此后,许多人对这个决定提出质疑,认为集中突围可能更为有效。然而,当时的情况已是极端险恶,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后,原有的指挥体系和战斗队形早已被打乱,分散突围便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
在持续的战斗中,士兵们经历了疲惫和饥饿的煎熬,很多命令也因环境恶劣而无法执行。此时,参谋长樊日华带领着四名侦察员,和师长郑其贵一道,决定向北突围。正值大雨滂沱,大雾弥漫的时刻,这种天气本应有助于隐蔽行踪,但也极易使人迷失方向。在突围的过程中,侦察员迷失了方向,郑其贵师长也因此与部队失散。
展开剩余76%战士们心急如焚,四处寻找失踪的领导,最终,他们遇到了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可以说,战士们对吴成德的出现如同见到了指路的明灯,他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大家迅速集结,继续向北突围。
此时,部队已经连续六七天没有进食。樊日华和其他侦察员并非一线作战部队成员,身体条件较为一般,战士们只能互相搀扶,艰难地迈着沉重的步伐前行。没多久,他们遇到了工兵连的连长王贵锁,带领着约两个班的兵力。工兵连的战士们在突围过程中,曾在马里坪兵站找到了一些残余粮食。尽管马里坪兵站早已被美军烧毁,但仍有少量食物得以保存。
马里坪兵站原是60军的一处补给点,许多战士曾在此找到过急需的粮食。若这个兵站能在突围初期发挥作用,180师的突围过程或许不会如此狼狈。然而,历史并没有“如果”。那时,工兵连的战士们手头的粮食仍有限,大家的生存已经捉襟见肘。吴成德向他们提出希望分些粮食出来,但工兵连的战士表示,粮食过于紧张,只能保证吴成德一行人的生存,不能全部分发给每个战士。
工兵连最终决定带上三个人,吴成德和两名警卫员跟随他们一同前行,剩下的战士则继续想办法生存下去。极端环境下,粮食已经变成了生命线,工兵连的选择虽令人心酸,但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此时,180师的处境已是濒临绝境,这也印证了“兵无粮自散”的老话。
无论多么强大的部队,如果失去了粮食,生存就变得无从谈起。正因如此,1951年6月,志愿军才开始着手建立后方勤务司令部,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此后,志愿军的后勤支援逐步得到改善。
剩下的战士继续分为三组,分头行动。虽然人数减少,目标变得更加单一,但突围的难度依然巨大。在缺乏粮食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靠树叶、草根,甚至是附近百姓剩余的粮食充饥。就在此时,他们遇到了宣传科科长安靖荣,他的出现让大家重燃了突围的希望,也成为了他们新的精神支柱。
尽管突围艰难,大家决定优先寻找粮食,等待有利时机再做决策。经过六七月的艰苦跋涉,队伍中的19名战士只剩下了7人。饥饿使一些战士牺牲,另一些则因食物中毒或被敌人截杀而失去生命。到了7月下旬,幸存的战士们在铁原以南的龙集洞附近终于找到了当地的百姓。百姓们得知志愿军处于极度困境,毫不犹豫地将部分粮食贡献出来,使得这些疲惫的战士得以稍微恢复体力。
然而,长期的饥饿让这些战士身体极度虚弱,突围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因此,7人只能在山林中继续忍耐40天,过着如野人般艰苦的生活。到了8月下旬,第六战役尚未发起,大家终于决定继续向北突围。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决定。因为在第五战役后,志愿军已从机动战转为阵地战,如果7人不尽快行动,他们就可能被俘或死于山野之间。
汉江成了他们北上的必经之路。此时正值雨季,水位暴涨,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大家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水位过高,且队伍中只有两人会游泳,直接渡河几乎不可能。因此,他们决定利用木筏渡江。
距离他们3公里外,有一座敌人把守的铁桥,但敌军防守严密,无法通过。于是,木筏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最初,他们用葛藤蔓绑住木筏的两头,但当木筏入水时,很快就被湍急的江水冲散。随后,他们发现附近有敌人的电话线,线材更为坚韧,于是决定用它来制作更牢固的木筏。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顺利渡江,薛润七排长带头下水,通过游泳将电话线固定在对岸,接着再拉回电话线,形成一条简易的滑索。由于水流太急,他们一行人只得逐一过河。直到第六个人过河时,电话线不幸断裂,薛润七不得不再次来回拉线,最终,7人全部成功渡过了汉江。
这一路上的艰难困苦,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团结和坚韧的力量。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意志力,也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志愿军在面对强敌时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渡过汉江后,7人仍然处于敌占区,他们只能潜伏在稻田中,耐心等待夜幕降临。白天,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生死未卜。但到了晚上,一场大雨却为他们带来了一丝凉意。樊日华熟悉当地地形,因为曾研究过相关地图。经过两个黑夜的艰难努力,他们突破了敌人的两道铁丝网,最终在天亮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
当他们发现对面阵地上站着一位身穿我军军装的战士时,大家都激动万分,确信这就是我军的阵地了。薛润七首先上前打招呼,但由于方言过重,且衣衫褴褛,差点被误认为敌人。幸好,吴明善主任用普通话与我军战士成功取得联系。听到“你们几个人?”的问话时,战士们忍不住泪流满面。
经过100多天的艰难跋涉,7人最终成功回到了我军阵地,见到了47军前哨的战士,经过无数艰苦与生死考验,他们终于回到了家园。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找加杠网,股票配资实盘,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