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一支志愿军小分队在浓密夜色的掩护下悄悄接近敌人控制的一片封锁区。任务看似简单:悄无声息地将一批策反传单贴到敌人阵地前的铁丝网上,以此激起敌军,尤其是南朝鲜军心的动摇。然而,前方的情况远比他们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敌人控制的封锁区前是一片约100米的开阔地,只有穿越这片开阔地,才能接近敌人的铁丝网。然而,这块土地处于敌我双方的前沿,每晚美军对这片区域的戒备都非常严密。美军不仅在周围布满了地雷,而且每隔几分钟就会用探照灯扫视这片开阔地,时刻警惕着任何动静。若志愿军战士一旦暴露,无疑会引来敌人猛烈的炮火和机枪扫射。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
当时的朝鲜战场上,美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频繁地派飞机撒播传单,试图动摇志愿军的士气。美国陆军部长弗兰克·佩斯曾称这种方式为“用纸张埋葬敌人”,认为这种心理战术不仅能瓦解我军士气,还能有效减少联合国军的伤亡。面对敌人不断撒下的传单,志愿军的战士们愤怒不已,纷纷建议:“既然美军如此猖狂,我们也不能忍气吞声,应该让他们尝尝自己的药!”
展开剩余84%虽然没有飞机,志愿军却决定利用夜色的掩护,向敌人阵地的铁丝网发送我们自己的传单。经过一番研究,志愿军领导层最终采纳了战士们的建议,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志愿军政治部的宣传科。宣传科迅速准备了一批传单,宣传干事韩子华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那天晚上,韩子华与战友们带着传单悄悄摸向敌阵。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越了敌人阵地前的开阔地,没有被敌人发现。随后,他们继续匍匐前进,向敌人的铁丝网靠近。正当他们爬行约30米时,敌人的探照灯忽然扫过了他们的位置。一个战士在躲藏时不慎碰到了一个空罐头盒,发出了清脆的响声。敌人的探照灯立刻照向声音来源,并随即展开扫射。
韩子华目睹了眼前的一幕:那位战士被敌人子弹击中,倒在了自己的面前。尽管愤怒充斥着心头,但韩子华知道,若自己此刻稍有动作,可能就会跟这位战友一样,成为敌人炮火的牺牲品。于是,他紧紧伏在地面上,不敢动弹。
敌人经过一阵扫射,发现并未发现更多异常,便放松了警惕。此时,距离敌人铁丝网不到100米,韩子华心想,自己平时的百米速度很快,若能拼尽全力,或许能突破敌人的防线,迅速到达目标。虽然他充满勇气,但战场的危险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刚冲出几步,敌人的机枪便开始向他扫射。韩子华机警地趴进一个被炮火炸出来的浅坑里,由于近期降雨,坑内积水,韩子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整个身子泡入水中,任凭寒冷的水浸湿全身。
敌人扫射了一阵,失去了目标,便停下了攻击。韩子华趁机与战友们继续爬行,终于突破了这片开阔地,顺利完成了任务。当他们回望敌人阵地时,韩子华心里忍不住想笑:第二天,敌人看到铁丝网上挂满了传单的狼狈模样时,定会大吃一惊。
回忆起这次任务,韩子华说:“那是我在朝鲜战场上最接近死神的一次。如果当时没有那个浅坑,我可能早就牺牲了。任务执行的战友们,差不多有一半都没能活下来。”
令人意外的是,韩子华这位在战场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士,竟有一位父亲在抗战期间因为逃避战斗而遭到蒋介石的枪决。他的父亲,正是当时著名的国民党将领——韩复榘。
1937年11月,面对日军的逼近,韩复榘为保存力量,做出了拆毁黄河大铁桥并带领十几万部队逃亡的决定。这一决定使得济南迅速沦陷,山东大半个地区被日军占领。此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蒋介石决定将韩复榘追究到底。最终,韩复榘被捕,并于1938年1月24日被执行枪决。
韩复榘死后,留下了妻子高艺珍、两位姨太太和五个子女。两位姨太太很快带着财物离开,只留下五个孩子在高艺珍身边。韩子华,当时还不到16岁,正在济南的一所私立教会学校就读。随着父亲的死,韩子华和母亲、兄弟姐妹们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涯。他们辗转于西安、上海和四川等地,甚至因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再次迁往西安避难。
韩子华时常回忆起这些艰难的日子:“那段时间,我们在前面跑,日本人在后面追,我们不愿做‘顺民’,因为当亡国奴的滋味太难受了。”
1945年,韩子华随家人迁至四川乐山,进入武汉大学就读。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韩子华一家搬到了北平。1948年,北平被解放军包围,韩子华的母亲曾计划逃往台湾或美国,但韩子华坚持留下,表示不愿再跟随蒋介石。
事实证明,韩子华的决定是正确的。北平和平解放后,韩子华不仅未受到任何追究,反而被邀请进入华北大学,开始接受政治教育。不久后,学校决定征召第48班的学生参军,韩子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报名参加解放军。
1950年,韩子华作为一名普通志愿军战士,随部队进驻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因文化水平较高,被分配到志愿军政治部宣传科,负责敌方战俘的管理工作。由于韩子华会英语,他成为了管理美军俘虏的主要负责人。
管理美军战俘的工作并不简单。美军俘虏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傲慢和自私,即使在被俘后也依然如此。而土耳其战俘则表现出极大的寒冷与贫困。韩子华主动协调美军俘虏,要求他们把多余的衣物捐给冻得瑟瑟发抖的土耳其战俘,虽然遭遇了一些抵抗,最终还是实现了物资的互助。
这段经历给韩子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俘们的心态转变,还通过自己的一系列举措改善了他们的待遇,缓解了战俘之间的对立情绪。
在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韩子华被分配到兰州电力局工作,之后在八十年代退休,任民革甘肃省委员会秘书长。2013年,韩子华因病去世,享年90岁。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找加杠网,股票配资实盘,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